分享到:

2023-03-16 09:38:15

原创

“妈,救救我!”重重摔落在地板上的子晴哭着发出了这条消息。

2023年2月,刚刚返校的她终于等到了独自在宿舍的机会。她把床单拧成了一根绳子,绑在了电扇上第三次试图上吊自杀。

第一次是在一个深夜,她强忍着冬日河水的冰冷,一步步走向了深处,但最终还是因为可怕的窒息感,她放过了自己。第二次她喝下了一整瓶安眠药,但在沉睡了一天后还是醒了过来。这是第三次,她以为自己终于下定了决心,但进行到一半时绳子的忽然断裂让她清醒了过来。

她突然不想就此结束自己的生命,于是抱着最后的期望向妈妈发出了求救信息。

No.1

从大一的下半年,想自杀的念头就已经开始在子晴脑海里徘徊,那种感觉就像周围的世界似乎都跟她没有了关系。于是很长一段时间里,她每天晚上都会花上几个小时盯着天花板,思考自己为什么要活在世上,但怎么都找不到答案,于是她想到了死。

子晴来自一个传统的知识分子家庭,父母望女成凤,家庭氛围严肃。她曾无数次问过父母,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得到的答案是为家族争光。

高中时,子晴曾荣获全国物理竞赛一等奖,而后通过自主招生,进入了一所知名985大学的精英班。

但她没想到的是,大学生活并没有想象中完美。除了物理,子晴还要上很多自己不喜欢的课程。即便是物理物课上,也有很多内容她并不感兴趣。

她从未想过换专业,但面对精英班高难度的课程,达不到想要的成绩时,她就会感到特别难受,她明白自己有强烈的完美主义倾向。

就这样慢慢地,她开始失眠。夜里睡不好,白天上课犯困,更加听不进去。学习成绩下降,又导致失眠更严重——如此往复,陷入了恶性循环。

不仅如此,渐渐她越发感觉到进食就像是完成一种仪式,吃一点就会吐出来,两个礼拜体重暴跌十几斤。还有莫名其妙的反胃,一想到要回学校就开始呕吐。那时候,她眼中的世界是黑色的,黑色的抑郁沉沉笼罩着整个世界。

图片

No.2

丘吉尔曾说:“心中的抑郁就像只黑狗,一有机会就咬住我不放。”

“大学生抑郁症发病率逐年攀升。”贵州医科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理科主任王艺明就曾公开表示。根据中国青年报在微博上发起针对大学生抑郁症的调查,在超过30万人次的投票中,超两成大学生认为自己存在严重的抑郁倾向。

可以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潜在的问题,而更像是一头房间里的大象,早已不容忽视。

那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头大象呢?

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李松蔚曾表示,大学生的抑郁症高发与社会的内卷化是分不开的。

内卷,本意是指人类社会在一个发展阶段达到某种确定的形式后,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现在很多高校学生用“内卷化”来指代非理性的内部竞争。

内卷化现象在重点高校及热门专业里尤甚。

正如子晴,她的专业课排名其实一直稳定在年级前30%,但同宿舍的其他三人中,一个获得了国家奖学金,两个获得了一等奖学金,而她只获得了三等奖学金,这给了她很大的压力。

有时候她会觉得自己对课业的理解能力不够好,别人花一个小时就能搞懂的东西,她需要两三个小时才能弄明白。于是没课的时候,她就在图书馆自习直到闭馆。周一到周五全天近乎满课,她会提前完成作业,并参加课外竞赛项目。

如此努力仍然不够。她已经提前开始准备考研的内容。“一旦闲下来不做正事而去放松娱乐的话,就会有很强的负罪感。”她说。

足见当教育的产业化、功利化、工具化直接冲击了大学生的心灵世界,那对于他们恶言就显然要承受很多生命难以承受之重:一年高过一年的教育成本,而结果却是一年低过一年的就业率。为了提高就业率,高校教育的重点就转向了传授“制器之术”,教学生一门能够在社会上谋生的知识技能而已,根本上忽视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塑造。在工具化倾向严重的教育体制中,“人生的价值”如果只是停留在工具上,那么“人生的无意义”自然成为应有之义,也必然造成心灵世界的无聊、烦恼、恐惧、冷漠甚嚣尘上。

感到人生迷茫,觉得人生没有什么快乐可言,每天都是让他们紧张、焦虑、痛苦的事情,甚至感到生命毫无价值,激发出强烈的自我否定,甚至于自我伤害,乃至于自杀自残。

当这种消极的精神状态一旦随着时间累积演变成为心理疾病,那么大学生因抑郁而自杀的概率必然随之增大。

所以,令人遗憾的是,像子晴那样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从而抑郁选择结束生命的例子开始比比皆是,也预示着其背后所折射的生命教育缺失问题,亟待弥补。

No.3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中,人大代表陈玮就表示:建议对青少年开展生命教育、从小进行性教育。

他提到,一些青少年轻生问题的发生,是因为他们从小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命观。应重视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尤其是死亡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此外,他还认为,应进一步为性教育创建宽松的社会环境。从小开始建立、健全性知识,有利于社会人格的完善和养成。从小进行性教育有利于传播科学、准确的性知识,提升性别平等意识。

值得庆幸的是,子晴在第三次自杀失败后勇敢的迈出了第一步。她不仅跟父母坦诚了自己的真实情况,还像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寻求了帮助。

其实早在2018年,教育部就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要求强化咨询服务,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咨询服务。

同时,《纲要》强调了“保密”原则,要求建立心理健康数据安全保护机制,保护学生隐私,杜绝信息泄露。

但是,校方也承担着社会舆论的压力。主要原因还是社会对于高校自杀的容错率太低,一旦有学生在大学自杀,舆论压力通常一边倒地责怪学校,家长也责备校方,当学校承担了巨大的压力,便会认为是校内的心理健康中心没有把工作做好。

所以高校心理健康中心在判断是否需要突破遵守保密原则时也面临两难境地。一方面,根据咨询伦理,高校心理咨询师希望遵守从业原则,只有当来访者出现伤害自己或者他人的倾向时,咨询师可以可以突破隐私保密原则,保障学生人身安全。但另一方面,学生往往不希望自己的心理问题被家长知道,因为很多时候家长就是导致这个心理问题的原因,告诉家长后反而会加大学生的压力,并导致咨访关系的破裂。

在巨大的舆论关注和学校压力下,给抑郁大学生做校内心理咨询,就更像是在走钢丝。

最终,子晴在学校和父母的建议下克服了自己,接受了医院更系统的心理治疗,而这个世上还有更多的“子晴”还在旋涡中自我挣扎。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观念的进步,国内陆续开始有专家学者另辟蹊径引入并研究“死亡哲学”“生死哲学”等课题。值得欣喜的是,近年来,一些高校陆续开设与死亡教育相关的课程,并探索不同实践形式。

比如广州大学在2022年选修课生死学课堂上,就以电视剧《三悦有了新工作》的片段为例向同学们开展了关于生与死的人生教育。

名为谈死,实为论生。死亡教育的目的不是美化死亡,不谈死亡的生命教育也是不完整的,明白向死而生的道理,才能更好地珍惜生命。

在该剧中,三悦通过遗容化妆师这份工作,感悟到生死的意义、成长的价值,开始对身边人和事负责。这部以遗容化妆师为视角的剧集,给同学们带来了不一样的思考,认为生死学课程有意义且有必要,希望更多大学推广死亡教育。

事实上,一些开设死亡教育相关课程的高校,除了理论知识的教授,写遗书、立遗嘱、参观殡仪馆等课外实践形式也逐渐加入到教学当中。形式虽然各异,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指向创设情境让学生获得体验。

人生每个阶段对生死的理解各有不同,死亡教育也应该是系统的、连续的,不妨及早纳入教育体系。儿童时期,以感性形象地进行教育,引导他们爱惜生命;中学阶段,让孩子们理解何为生死,产生对生命的敬畏感……事实上,国内基础教育阶段,也已经有不少学校开始重视生命安全教育,甚至有幼儿园都开设“死亡课程”了。

“死生亦大矣”,直面死亡,才能更好地体会生命的意义。期待未来生死学,能像文化课、体育课一样成为一门常规课程,不再是少数学校的“网红”课。

“活着还是很不错的”,有同学引用了《三悦有了新工作》的台词来表达学习死亡课程的感受,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传递的意味却十分深长。

图片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求学择校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求学择校网”,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