纾解家长育儿焦虑始于升级教育观

分享到:

2023-05-09 17:52:27

中国教育报

据《光明日报》报道,自2021年“双减”政策实施以来,让孩子“慢下来”成为不少家长的共识。然而,孩子学习依然是一些家庭的教育重心,部分家长依然在盲目“鸡娃”。还有家长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吐槽“卷又卷不动,躺又躺不平”。家长的育儿焦虑有深刻的社会原因,不单纯是教育内部的问题。如果不能理性认识教育焦虑的成因,及时调整认知和心态,育儿焦虑可能会长期存在。

了解家庭教育规律是家长必修的功课。家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健康的、幸福的人,本质上是生活教育。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安全感、意义感、成就感,孩子会变得自尊自信自强,学习往往也就不存在“跟不上”的问题。因此,家长与其过于纠结孩子学习上的一时进退,不如关注当下家庭生活的质量和内心的幸福感。要相信,幸福的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最好的“营养品”。

打开视野认识脑科学,习得有效的教育方法。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不少家长习惯让孩子“报班”“攒班”“拔高”“提前学”。“双减”政策实施后,孩子有了更多自主的课外时间,很多家长一时不适应,还停留在过去的教育惯性之中。研究已经表明,过度学习不可取,大量的课外补习效果一般并不尽如人意。家长与其寄希望于将时间、金钱交给补习班,不如主动多学习脑科学知识,认识孩子的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做好自身的情绪管理。例如,在小学低年级之前,孩子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在与孩子沟通交流时要讲究方式方法。物理学家费曼回忆自己之所以能记住很多概念,主要因为父亲对他的重要影响。他们父子之间没有令人紧张的压迫感,只是兴趣盎然地讨论问题。

学习讲究效率方法,家长要做孩子学习的共同成长者。根据脑科学研究,学习中重要的记忆有三种,即方法记忆、知识记忆和经验记忆。对于孩子学习效果不佳的表现,家长要找到根源,积极地帮助孩子学习记忆方法,突破学习难点。例如,讲述的过程是大脑积极工作的过程,让孩子当“小老师”,讲述所学到的知识;多种感官并用,鼓励孩子动笔写、出声读等。需要家长注意的是,学习和成果的关系呈现的是指数级增长,而不是即时的对应关系。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孩子的学习不会立竿见影,但经过一段时间,往往会呈井喷之势。因此,家长要注意保护孩子学习的意愿,鼓励孩子持之以恒地探索新知。

家长还要主动选择、建构良好的育儿朋友圈,善于利用优质文化教育资源。笔者在实践中发现,积极、健康的家长圈有助于及时为育儿道路纾困。家长可以积极参与家校共育活动,获得更多的专业支持,也可以多利用好身边的社会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等。

第一次做父母,谁都不可能尽善尽美。找到正确的方法,保持良好的心态,相信越来越多的家长可以超越“卷”与“躺平”,构建自己家庭的良好生态。(刘巧利)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求学择校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求学择校网”,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