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2023-04-26 13:51:49

华东师范大学

自高校“强基计划”实施以来,教育部不断加大强基计划实施力度,高校也在探索多维度考核评价模式,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后备人才。央广网教育主办的2023《直击高招·强基计划》栏目特邀请高校招办主任、专家向广大考生家长解读强基计划,介绍强基专业,分享强基政策。

周立旻教授:全国各地的考生及考生家长,今天我为大家带来固本强基,成就未来——华东师范大学强基计划介绍。首先介绍一下我们学校。华东师范大学地处上海,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也是世界上规模和面积最大的都会区之一。目前上海正在建设国际金融、经济、贸易、航运、科技五大中心,正在成为全球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对于华东师范大学的毕业生来说,毕业后在上海有特殊的落户政策。在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这4所高校的毕业生在上海就业,就可以获得上海本地的户籍。

华东师范大学是一所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行列的综合性大学。我们虽然是师范大学,但是我们是以中国教师教育为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我们进入国家双一流高校A类行列,同时也是国家2020年开启强基计划的首批36所高校之一。我们有10个学科入选了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2.0计划,目前拔尖2.0计划的10个基地数量位列全国第五。

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于1951年,我们是在以原大夏大学和光华大学基础上调进了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等部分的系科,在原大夏大学的基础上成立了华东师范大学。

(学校供图)

华东师范大学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建设的第一所师范大学,在1951年建校,在2021年迎来了学校建校70周年,到今年我们已建校72年。1959年,华东师范大学被遴选为我们国家第一批16所全国重点大学。1996年华东师范大学被列入“211”工程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行列,2006年,又进入国家“985”高校行列,2017年学校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行列。学校力争在2035年把学校建成接近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到本世纪中叶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目前学校有两个办学地点,一个是中山北路校区,也称为普陀校区,2004年,我们在上海闵行区建设了另外一个校区,闵行校区,两个校区都拥有本科生培养的院系。

我们每一年招收的本科生稳定在3660人左右,研究生大约在6900人。目前全校在读本科生15000余人,研究生21000人,我们还拥有来自全球各地的1500多人的留学生。

目前华东师范大学在原有学科的基础上,整合建立了8大学科群,并分属三个学科类。一个是特色学科类,包括教育学科群和地球学科群,一个是基础学科类,包括人文学科群和理学学科群,同时我们也有一系列的应用学科,包括信息学科群、经管学科群、法政学科群和艺术学科群。这八大学科群构成了学校的整体学科体系。

目前,我们有33个一级学科的博士授予点、37个硕士学位授予点、26个博士后流动站和85个本科专业。在国家新一轮的双一流建设过程中,我校3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包括教育学、生态学和统计学。我们以这三个学科为核心,建设双一流学科的三个重点学科群。以教育学为主干,以心理学、体育学、计算机科学为支撑学科的教育核心学科群;以生态学为主干学科,地理学、生物学、化学为支撑学科,建设生态学科群。以统计学为核心,数学、应用经济学、软件工程为支撑学科,建设统计学学科群。同时我们也重点建设基础文科、基础理科和特色工科三个双一流重点的建设学科群。这些重点学科大部分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取得了不错成绩。另外,我们有6个学科入选上海市的高峰学科,包括教育学、世界史、地理学、统计学、岛屿大气与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

(学校供图)

此外,我们的理科学科群产出了一大批的学术成果,在国际上有非常好的声誉。其中,化学学科取得ESI全球1‰突破,在ESI统计的22个学科中,共有14个学科群进入相关学科领域全球高校及科研机构排名前1%。

华东师范大学有非常强大的人文社科类学科群,我们有17个国家级的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和31个省级研究基地。我们的研究基地,既包括教育学类的研究,比如说课程、语文、地理、生物的教学研究基地,同时也包括一大批服务国家与区域经济建设的决策咨询研究基地。从科研实力来看,我们的人文社科的研究影响深远,拥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5年立项59项,位列全国高校第三,还有全国教科项目立项28项,全国高校排名第一。

除了人文社科,我们还有实力雄厚的理工学科群,工科量少质精。我们目前拥有5个国家级的理科的科研基地,包括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一个国家野外观测台站和一个国家级的国际联合研究中心。2022年我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6项,取得新的突破,有一大批的青年人才入选国家级和省级人才计划。华东师范大学的理科和工科在一些特殊领域做了非常重大的工作,比如聚焦新一代的制造业。在钱旭红校长的带领下,我们研发的超快激光超限制造技术得到了上海市政府总计5.26亿的经费。除此之外,我们在上海的工控系统安全平台、新恒沙建设、洋山深水港建设等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我们的教师在国际的重要学术杂志上发表了一大批优秀的成果。2022年,我们的新型太阳能电池在Science上发表,局部热疗减脂机制在Cell上发表,我们的临床CAR-T技术应用于罕见病治疗也在Nature杂志上发表。除了国家队的科研级理学基础研究,我们还拥有一大批上海市级的研究基地,包括9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4个上海市的工程技术中心,1个上海市野外观测站,1个软科学研究基地。

对华东师范大学来说,教师教育是我们的主阵地,是我们的特色,我们力争做中国教师教育的引领者。刘佛年老校长是新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开创者,这之后叶澜教授又创新引领,在国内首推“生命+实践”学派,“生命+实践”学派的教学团队也入选了我们国家的黄大年团队,同时我们也构建宏观教育研究院,为国家和上海的教育发展助力。

(学校供图)

我校拥有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服务基础教育的教材教辅的出版非常有名,比如说我们的《一课一练》目前也被推荐到英国做基础教育教材教辅。

华东师范大学能成为一所知名的综合性高水平大学,有赖于我们的一大批高水平的教授的努力。这里列举的是我们的建校初期的一级和二级教授,比如我们的第一任校长,一级教授孟宪承先生,还有我们的一级教授历史学家吕思勉先生。不断传承大师的精神,我们华东师范大学也持续打造名家大师队伍,目前我校拥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19名,457人入选国家级上海市的省级的人才计划。这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构成了服务我们本科生同学的最重要的教师资源。华东师范大学所有的教师在各个学科领域都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绩,这些成果都直接运用到了我们的课堂教学。

在这些年,我们有一些非常年轻的教师不断地涌现,比如说最近我们的数学系的刘钢教授入选了首批“新基石研究员”,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入选者,也成为我们“强基计划”学生的新标杆。刘钢教授所做的就代表了我们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正在从事的一系列研究,他正在做的是“从0到1”的一系列的突破。他在博士阶段就在数学领域有非常好的积淀,做了开创性的工作,也受邀在世界数学大会做特邀报告。

当然华东师范大学也有很多的传世的经典,这里仅举一例,我们华东师范大学地理学科的胡焕庸先生。我想学过地理的同学都听说过胡焕庸线,老一代的可能听说过黑河-腾冲线或者瑷珲-腾冲线,现在叫胡焕庸线,几乎是所有学过地理的同志都了解这个线,但你可能不了解它的提出者胡焕庸先生是华东师范大学的教授。我们围绕着胡焕庸线做了一系列大量的关于人口学的研究。因此华东师范大学也有非常好的人口学研究的基地,学科群也围绕着各个时期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发展需求作出贡献,比如在90年代建议在青草沙修建江心水库,91年提出利用滩涂建设浦东新机场,后期又提出建设上海金融中心等等,持续为区域和国家的经济建设服务。

华东师范大学是一所以开放办学的大学,我们学校的国际化水平是非常高的。目前我们与全世界30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我们的同学可以广泛地参与到国际化的培养中。

告诉大家一点,华东师范大学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有着一大批的丰富的软硬件资源,这些都是支撑我们同学在华东师范大学求学,来开展各类学习与研究的基础和基石,我们也是以这些资源支撑我们同学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那么接下来我们来讲讲今天的主题——强基计划。强基计划是国家2020年在基础学科的领域推出的人才培养改革的试点。华东师范大学在2020年首批进入强基计划,目前我们有5个学科在强基计划招生,包括数学、物理、生物学、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哲学。汉语言文学主要招收的是古文字学方向的强基计划学生。强基计划主要是应对我们国家在基础学科领域遇到的一系列的“卡脖子”问题。我们希望能通过强基计划选拔培养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学生,针对我们国家在各个基础学科领域的一些卡脖子问题,开展“0到1”的研究,我们希望这样的同学未来能成为新一代的大师。

(学校供图)

刚才讲了招生对象是有志于未来从事我们相关的5个学科的基础研究的同学。至于报名的条件,我们学校的报名并不覆盖所有的省份。目前我们在16个省份进行招生,但在不同的省份的招生略有些差异。我建议大家在华东师范大学招办的网站上查询华东师范大学的强基计划招生简章了解具体情况。请大家一定关注我们的官网。这5个学科是非常优秀的学科,有着一大批的文理科大师。具体的每一个学科的培养计划和特色,在最近几天的宣讲里都会为每一位考生和考生家长进行解读。

强基的报名已经开始了,请大家按照我们的招生简章认真地进行填报。选考的科目也请大家重点关注。对于新高考改革的省份来说,我们对选考科目有相应的规定。一般来说,我们的理科首选科目是物理,再选科目就是化学或者生物。对于文科组来说,大家的首选科目是历史,再选科目就不限了。对于3+3的省份,考试科目的要求是要加选物理,文科是不限。其他省份的高考科类要求,理科组是以理工科为要求,文科是文史的要求。具体的还是要请大家关注我们的招生简章和报名系统。

我们的报名已经开始,4月12日至4月28日12:00是报名阶段,请大家一定要注意。那么在网上报名以后,接下来就是统一高考,按照高考的成绩,当高考的成绩超过了第一批本科录取分数线,我们按照报考同学的成绩来确定考生入选校考的名单。同学在6月10日至20日“确认是否参加校考”,最终录取成绩是85%的高考成绩加上15%的校考成绩,根据分数的高低进行录取。校考包括面试考核和体育测试两部分。这是强基计划的整个报考及选拔的内容。这些内容在我们的招生简章上都有详细的介绍,请各位考生及考生家长仔细地研读招生简章,如果有问题可以向我们的招办老师进行咨询。

接下来讲一下进入华东师范大学,你将会享受到哪一些优质的资源?华东师范大学将所有的学生围绕着卓越人才计划开展培养。我们一直有人才培养的传统,华东师范大学历来关注每一位同学的成长,围绕每一位同学的能力素养的达成制定培养计划。从80年代我校就开展了优秀培养计划,为我们的优秀本科生,配备了专门的导师,实行免听等一系列的优惠的培养。我们也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学子,比如说我们曾经的校长俞立中校长,当年就加入了这类培养计划,最后去利物浦大学留学,学成归国,成为国内地理学研究以及高校管理的杰出代表。

(学校供图)

1994年开始,我们的历史、中文、地理、心理、数学和物理6个学科先后入选了国家基础学科文理科基地。围绕着基地建设,我们为学生制定了个性化的教育培养计划、教学计划、导师制,强化科研读书计划以及开展野外联合实习等等,为同学们搭建了优质的成长的平台。

2011年伴随着国家的拔尖1.0计划的提出,华东师范大学也提出了“八个一”计划:为我们的同学配备“一套个性化培养方案”“一位知名教授”“一门荣誉课程”“一门外籍教授主讲课程”等,围绕着我们同学打造这“八个一”,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2015年,我们在生物学、化学、物理等学科试办精英班,在原有“八个一”的基础上,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开启了校所合作,培养高水平拔尖人才的新模式。2019年国家的基础学科拔尖2.0计划启动以后,我们先后有10个拔尖基地进入了拔尖2.0计划,围绕着拔尖2.0计划开展拔尖学生的培养。到了2020年,我们有5个专业进入了国家的强基计划现在,我们有强基、有拔尖,围绕着强基拔尖以及其他的优秀学科培养。我们华东师范大学也在2022年在钱旭红校长的牵头下组建卓越学院,将所有的拔尖学生的培养,包括强基计划,纳入了我们卓越学院的培养,由此开启了卓越的新征程。

我们华东师范大学的办学理念,也叫新阶段的三大使命,是“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这是我们建校首任校长孟宪承校长提出的大学的理念。在这个基础上,新时代我们也提出了育人、文明、发展三大使命。我们经常会讲,在教学过程中,在人才培养中,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培养。在此基础上,我们钱旭红校长提出,我们要明确以学生的能力提升和素养达成为中心,以全面而个性的发展为目标,以思维能力的提升为牵引,以人才培养为第一来培养我们卓越领域的学生,这是我们培养学生的新培养理念和核心指导。

我们希望我们的同学有一些卓越人才的特质,那就是“明德乐群、基础扎实、身心健康、国际视野、反思探究、持续发展”,希望这能够成为我们所有的卓越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我们希望同学们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心系人类文明进步,成为各个领域的卓越人才。为了实现卓越育人的目标,我们制定了“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来保障学生全面而个性地发展。在整个培养过程中,以通识教育来培根,以专业教育来筑基,再以探索性、研究性教育来融通。围绕着这三个阶段,我们构建全育人培养方案,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效地融合起来。所有的课程围绕着四个导向建立,以思维导向的通识课程,以前沿导向的专业教育,以英才导向的智能教育,以研究导向的教师教育。以研究导向的教师教育,它的内涵对于我们强基计划的同学依然适用,而且更加强化。

在培根阶段以通识教育为主,大约需要1年到1.5年的时间,第二个阶段需要大约1.5年到2年时间,以专业教育为主,以通识为基础在某一个专业领域进行强化,最后我们进入融通阶段,强调跨学科本硕贯通,这也是我们强基计划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点。

(学校供图)

同时我们也探索拔尖人才培养的模式。卓越育人的理念,我们提出以马克思的“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理念为核心,培养未来领军型的卓越人才。进入华东师范大学的每一位同学,我们都将把他培养成卓越的人才。

在去年,华东师范大学围绕着拔尖强基等一流专业以及一流学科构建了卓越学院,以“聚焦、交叉、颠覆、进步”为策略,打造卓越育人的特区和高地。在卓越学院,我们拔尖的学生参与到卓越学院培养。卓越学院不是一个实体化的学院,是我们的一个探索,在卓越学院的培养上形成师大特色、中国领先、世界影响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我们的10个拔尖基地,8个文理科基地以及5个强基基地都是卓越学院的基础,同时各个学科都将参与到我们卓越学院的建设中,机制上强调开放、流动、竞争、共享,探索育人改革的新模式。强基计划的同学通过高考的选拔以后进入我们的各个专业,也享受卓越学院的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当然,在这过程中,我们也为强基计划制定了一系列动态的培养考核制度,进行动态进出、滚动遴选。在进入中期考核以后,进行动态的评估。大四对我们强基同学非常重要,按照国家的政策,强基的同学在大四将进入转段,也就是我们的本硕衔接的转段阶段。强基计划的同学通过动态考核的,可以转段进入本校的研究生阶段,我们从本科到研究生形成了一体化的拔尖卓越人才的培养体系。

进入强基计划或者进入卓越学院,我们拔尖人才培养都有哪些新的特色呢?

第一个是“双导师制加班主任制”,许多学科大师都会参与到科研指导中,也包括我们校长钱旭红院士。科研导师主要负责大家的科学研究,除此之外,我们为同学们的生涯规划配备了专门的人生导师,一对一地服务同学们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配备了青年班主任,为大家答疑解惑。这些青年班主任都是各个学科出色的,学识渊博,精力广泛,视野格局宽泛的人才。同学们将在导师和青年班主任的组织下开展团队学习以及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各类学习。

培根阶段以思维导向的通识教育为主。学校开设了一系列的通识课程,覆盖了文史哲数理等一系列的学科。我们所有的优势学科都为同学开设了各类优质的通识课程,其中很多通识课程也入选了国家一流课程。进入筑基阶段,我们有一系列的专业课程来帮助同学们的专业素养提高,还有融通阶段将专业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有效融合,铸就我们同学的学术事业,提升学术能力。总的来说,我们叫“宽口径、重交叉”,充分留白,原则上学分不超过145个学分。每一个专业都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的举措。关于每一个学科,这5个拔尖基地的培养特色,我们各几个拔尖基地都会为大家一一解读,请各位同学和家长关注。

(学校供图)

在融通阶段,我们强调交叉前沿课程建设,个性化的发展课程不低于24个学分,同时为了满足同学对于交叉前沿学科的学习需求,我们也建设了一系列的非专业课程。我们还鼓励同学开展本研衔接课程,在大四阶段就可以进入研究生培养,修读研究生课程。

在拔尖卓越学生的培养中,思维导向研究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核心,所以我们深化学术体验,培养原创性研究能力。学校从课程、实训、氛围三方面入手,把师生共研、科研训练学分化,纳入了我们的培养方案。我们百分之百支持强基的同学参与到科学研究和学术训练中,也鼓励我们同学开展跨学科交叉创新,学校所有的文理科的研究平台和我们的导师都为同学开放。构建“大项目、大平台”育人体系,关注每一位同学的成长。我们也构建卓越论坛,各个学科每个月都会轮值,为同学带来丰富多彩的大师讲座,开拓大家的视野。

在科研原创能力上,我们以创新创业赛事为牵引,开展原创性的科学研究训练。我们各类的国家级省级平台都向我们的同学开放,强基计划的同学大一就要进入导师的课题组,体验科学研究,了解科学研究的主要的常态,还会参与到常态化的学术讲座和学科日常的课题组汇报,大一以体验为主。进入大二,希望同学们能够参与到我们各类创新创业项目的工作中,还有一部分优秀的同学也可以在大二开始独立主持科创项目,我们有校级、上海市级和国家级的创新创业类项目,基本覆盖所有的同学。到了大三大四,我们每一位同学至少主持一项创新创业的项目。期待同学们能在大学期间产出成果。通过这些年的努力,我们学校在创新创业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创新创业项目数量一直居于全国前列。

一个高水平的卓越人才,一定是有国际视野的。学校构建了各类的国际交流渠道,为我们同学提供海外研修的机会。目前,我们学校与海外300多所高校及研究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每一年的寒假、暑假,包括学期中都会有一系列的海外研修和海外学习的机会,通过这个来拓展我们的国际视野。

我校以综合素质提升为导向,打造选择性必修的课程,我们叫做第二课堂的课程。目前学校建设了一批优质的体美劳课程,供我们同学自由地选择,还有在学校支持下开展的俱乐部和体美劳社团,促进全人发展,促进同学的身心健康发展。

到这里,我就把我们华东师范大学的基本情况、我们正在规划和正在实施的包括强基计划在内的卓越育人的模式和计划全部介绍完了。

(学校供图)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求学择校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求学择校网”,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